首頁 > 2016. 1,2月合刊號目錄 > 開放文章


Company | 新銳公司 2016. 1,2月合刊號
台灣次世代抗體製藥開發新血
圓祥打造「抗體噬菌體顯現資料庫」進軍國際

文 / 楊傑名


成立於2013年的圓祥生技,專注於創新型抗體新藥的開發技術,短短2年內,自建「抗體開發整合技術平台」,打造出頂級「抗體噬菌體顯現資料庫」,能加速篩選、優化出客製化的有效抗體,目前除已與國內、外多所產學單位合作外,同時篩選出抗體新藥,並預計今年增資,推進新藥進入國際市場。


圓祥生技董事長黃瑞蓮(右)與總經理何正宏(左)。(圖_楊傑名)

截至2014年,全球已有超過36個抗體藥獲得批准上市,於臨床試驗中的抗體藥物多達3百多個;2014年度美國FDA批准上巿的41件新藥中,生技藥品佔有11件,分別為6件抗體藥物、3件重組蛋白質、2件重組胜肽藥物。

根據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全球抗體藥物銷售額逐年增加,從2002年的5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8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5,350億元),全球前十大暢銷藥物,就有5個是抗體藥。

更預估自2015年起,未來十年的全球抗體藥物將維持每年10%複合成長率。抗體藥物已成目前全球生物製藥產品項目中發展最快、市占率最高的品項。

治療性抗體已成功應用在對抗腫瘤、感染症、自體免疫及發炎反應等重大疾病,其中,約有1/2是用於癌症治療,近年來,成為生物製劑發展的主要趨勢與目標。

其中,新世代抗體之發展趨勢又最受矚目,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及雙特異性單株抗體(bispeciific mAb)這2類型已成了抗體新藥的新寵。另外,抗體片段及醣基修飾的應用技術平台,亦逐漸興起成為新星。

從物理到生命科學 再把創業帶回台灣
近年來,台灣有不少生技製藥公司也投入抗體藥研發(參見本刊2014年5月號封面報導)。其中,2013年中才於台灣成立的圓祥生技,是廠商中最新創立之生技藥物公司,透過自行設計之整合性技術平台,專注進行抗體與蛋白質藥物開發。

圓祥生技是由前生技中心執行長黃瑞蓮創立,現為圓祥董事長的她當時一句話:「回不回台灣?」讓原來在矽谷創業的現任圓祥總經理何正宏及圓祥技術長陳皇慈海歸台灣。圓祥的前身是灣區矽谷的生技公司ProtevoBio,當時做的就是跟抗體有關的技術與服務。

在台灣大學原來攻讀的是物理學系,直到大三升大四的暑假,何正宏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花跟石頭,都是由原子所構成,但為什麼一者有生命,一者卻沒有?」

何正宏就這樣一頭栽進了生命科學的世界,後來他到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繼續深入對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研究,並專攻抗體的技術與開發,90年代取得博士學位後,曾一度想回台灣服務。

但當時台灣生技產業尚未興起,製藥主流仍是小分子藥物。而美國蛋白質藥物研發正初露頭角,加上矽谷蓬勃的創業風氣,讓他也開始著手成立新創公司。

何正宏笑說,「我們做的東西也很簡單,就是找到抗體、優化抗體、生產抗體,並把這3個步驟整合成一個套組(package)。」

直到2012年,受到黃瑞蓮的鼓舞,瞭解台灣生技產業的快速發展,「我開始想把公司搬回台灣,想把『創業』帶回台灣。」

何正宏說,在矽谷創業,學到最多的是開放、多元的合作模式。「甚至在走廊上就能談合作,大家頻繁地交流彼此的研究與意見,維持一種競合關係,讓不同的企業或團隊彼此成長。」他秉持這樣的精神,希望回到台灣與各公司交流。

2013年5月,圓祥正式在台灣登記成為公司,同年6月進駐經濟部南港育成中心,開始營運,也順利找到一些私募基金。

專注人類單抗製備 打造「噬菌體顯現平台」
圓祥已自行開發完成一套「功能性抗體開發整合技術平台」(Integrated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Functional Antibody Discovery),能快速篩選具有潛力的抗體並進行優化與生產,目前主要產品線為針對自體免疫,抗發炎、及癌症之藥物。

其關鍵技術平台為創業初期耗時8個月所建立的「天然抗體噬菌體顯現資料庫」(Naive Antibody Phage Display Library),這是由人類骨髓、周邊血球或脾臟B細胞,將其抗體基因構築成抗原結合片段(Fab)或單鏈抗體變異片段(scFvs),組成不同形式的噬菌體抗體庫,可進一步針對標的物進行專一性篩選。

2013年全球生物製劑類銷售額第一名的暢銷藥物,目前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Humira」,正是利用此類噬菌體顯現平台所研發出的抗體藥物之一。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1,2月合刊號...


2016年3月號

難渡「紅」潮
盤點台灣生醫登「陸」戰況

台灣海峽被稱為「黑水溝」,大陸先民來台「六死三留一回頭」。 如今,中國商機如海呼嘯,台灣生醫西進仍是一路難渡「紅」潮險浪。 據本刊訪查統計,自90 年代首波台灣醫藥業西進潮迄今, 約115 家企業正摸著巨石匍匐潛行,開墾生存之道。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