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創公司很有使命感。」擁有10年以上創投經驗的互貴興業及交大天使俱樂部執行長郭加泳,提起生醫新創公司,語氣樂觀。
當過往雄傲新竹科學園區的電子新貴榮景不再,在經濟停滯不前,產業面臨轉型的當口,人才亟欲找尋出路,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醫材便成為電子及ICT相關人才的創業落腳處。
台灣工業電腦(industrial computer)長年打下的完整供應鏈基礎,加上半導體及晶片的演進,使得零組件品質提高、成本降低、運算速度加快,也為新創醫材打入國際推波助瀾。
多元、跨域 新一代創業特徵
他指出,從零組件、模具、軟體到韌體等等,電子業累積的know-how讓不少廠商嗅到機械性醫材轉為電子新應用的機會,電子跨域生醫因而成為趨勢。
離開代工導向的產業,這些人創業時,想的不再只是低成本高獲利,而是如何解決更多醫療需求。「台灣已走過求名、求快的階段,新創人才跨域時,因而可以沉靜下來,思考對社會、對醫療有益的解決方案。」郭加泳分析。
舉例來說,單純的復健醫材電子化後,就可以蒐集生理數據,幫助醫師及復健師判讀病患復健情形;也有廠商研發止痛感測器,量化病患的疼痛指數;更有廠商透過頻譜分析心率,提升準確度。
「多元創新,是這一代的特徵。」郭加泳指出,這一代生醫創業家明顯不再循上一代老路,從骨科、牙科及血糖機等me-too產品,轉而發散至各種科別專業醫材,積極開拓創新應用。
他並認為,這一波剛起的創業潮,攤開歷史脈絡也許有跡可循,且更加前景可期。
「一個產業的成功,要看成功前我們打下了什麼基礎。」郭加泳以七○年代由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推動的RCA技術移轉計畫為例,一個不到新台幣4億預算的計畫,送出44名高階電子人才,到美國學習積體電路的設計、製造、測試、廠務、會計、生產作業等整套生產模式,為台灣開啟了電子產業的榮景。
STB計畫RCA技轉計畫翻版
這44名受訓學員,不少是今日台灣半導體王國的開路先鋒,如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前聯電副董事長劉英達、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等人,開創了今日高達1兆7,938億元產值的台灣半導體王國。
郭加泳因此認為,已經執行6年的STB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也許是形塑新一代醫材產業的RCA技轉計畫翻版。
當初國科會(現為科技部)推動STB計畫,6年來已有超過9家公司萌芽。半導體王國輝煌數十年,已在轉型當口,打造新產業的呼聲漸起。有半導體基礎加上優質的醫療實力,在近年冒出的新創醫材公司,也許宣示了新產業時代的雛型。
但新產業的形塑必要有政府的影子,郭加泳同時強調,「我們必須有推動RCA計畫、STB計畫這樣有遠見的官員,持續推動台灣產業的培植、升級。」
而由聯電副榮譽董事長宣明智領軍,集結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漢微科董事長許金榮等70多位校友,於2012年成立的交大天使俱樂部,目前天使投資人逾100名,營運團隊包括郭加泳在內共11人,而每位天使對欲投資標的的額度約100萬。
包裝出天使投資人想吃的菜
郭加泳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是「把新創團隊包裝成天使投資人想吃的菜」。
他解釋,俱樂部成員雖多,所學主要集中ICT、電子領域,因此在標的選擇上也會有所偏好,新創公司必須包裝技術,凸顯和天使投資人相同的知識背景框架,雙方才有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以交大天使俱樂部標的之一的晉弘科技為例,該公司產品包括眼底鏡、耳鏡、內視鏡與皮膚鏡,核心技術包含優化影像協助判讀的軟體,及醫療應用光機電模組,和交大天使俱樂部成員所學較為相近。 「新創團隊應該讓投資者知道公司在產業中的位置、市場多大、產品如何進入市場,最後才解釋技術及所需資金。」郭加泳指出,多數新創團隊始於研發端,在面對投資人時,往往急著呈現技術面,雙方溝通上有極大的落差。
郭家泳看創業:不看好家用醫材戰場
談到近年被視為新戰場的家用醫材,郭加泳不建議新創公司投入。他指出,B2C模式的全球行銷勢必耗費大量行銷資源,甚至數倍於研發經費,不是醫材新創公司負擔得起。
郭加泳強調,「機會在於對醫院端、醫師端的專業醫材行銷,台灣新創醫材應愈朝專業化發展,才有利基。」
「要勇於突破既有的市場區隔,以技術差異化創造新需求。」他期許,台灣新創公司勇於放眼國際,挑戰如J&J、歐姆龍等大廠,不要與台灣既有的對手競爭,才較可能獲得天使投資人或創投的青睞。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4年12月號…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