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紫金山會議結論,達成「4+4」兩岸臨床試驗機構同步審查先行模式,中天集團總裁路孔明建議的兩岸新藥「6對6」對接方案,也因闡明兩岸醫藥商機明確方向引起共鳴,堪稱自2010年兩岸簽屬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以來,進展最有具體成果的一次。只是後續如何落實,業界仍多冷眼看待。
加速兩岸新藥合作發展利基,共同加速開發民族用新藥,未來進一步取回全球新藥定價決定權,讓華人不再在全球醫藥市場版圖上缺席…,一直以來,都是兩岸各類醫藥衛生交流會議的一致目標。 只是,儘管兩岸醫藥產業往來如此密切,許多企業也找出不少彼此間的合作空間,兩岸各類合作意向書簽訂消息不斷傳出,卻多因為難以跨越雙方法規不相容、不相通的鴻溝,因此多年來,總是樓梯響了,仍不見實際步伐一步步下樓來。
此次紫金山峰會,正逢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訪台,他公開表示:「台灣生技發展有很多領先。」,目前,台灣符合生技新藥條例下所發展出的新藥共計6項產品,每項產品都依國際ICH\FDA法規標準並經過的漫長臨床試驗。
會議結論達成雙方將依國際 ICH 架構,選定雙方承認試點醫院,採認雙方臨床試驗資料,以加速新藥核准。此外,更丟出風向球,將兩岸已核准的全新藥物對等做互相承認藥證,建立兩岸生技新藥綠色通道,讓產品可以先於兩岸同步市場上市,最終目標共同開拓海外國際市場。
消息一出,一些有意到台灣生根、募資及上市的大陸海歸生技業者抱持雀躍期待,一位已經於台灣設立據點的業者表示,「兩岸醫藥法規的協合一直很糾結,盡管他們希望藉重台灣的臨床研發,共同發展國際市場,但監管單位始終以兩岸法規差 異為由,現在讓他們進退維谷。」
事實上,若能建立類似的綠色通道,藉由台灣所研發、審查通過的新藥先踏出接軌的第一步,將有助於快速提升中國新藥發展能量,也將開創出兩岸生技產業不同的新格局。
何謂「4+4」?
兩岸臨床試驗接軌,確認新藥以ICH、醫材以GHTF為準則,醫院端則選出並互認兩岸各4家符合GCP的臨床試驗機構,以符合ICH國際臨床試驗規範,省去兩岸重複進行相同臨床試驗,可大幅提升台灣廠商進入中國市場時間。
目前,台灣選定台大、北榮、三總與長庚4家,中國大陸則選出北京協和、北大附設醫院、上海瑞金及上海中山醫院。
何謂「6對6」?
中國國家藥監局在2013年2月27日曾發表意見表示,未來外國審批通過的藥,可獲得特別通道安排在中國上市,意味著大陸將提出新藥綠色通道的對應機制。
台灣目前符合生技新藥條例下所發展出的新藥共計6項(太景1項、中天2項、懷特1項,彥臣1項,國光疫苗1項)。這次紫金山峰會丟出「6對6」風向球,也就是雙邊先行相互承認等額(6項)新藥,直接於兩岸市場上市。
資本市場觀望
不過,在兩岸邁出實質合作第一步的同時,台灣的資本市場卻未同時按「讚」。
開會期間,台股上櫃生技類股指數在11月18日觸底153.05點後,紫金山峰會的最後一天12月16日到達近期高點的189.08點,之後就再次修正築底。
資本市場是最現實與殘酷的,兩岸生物醫藥產業雖然跨出4年合作的第一步,但現實狀況是藥品開發動輒十幾年,就算兩岸採取「4+4」的臨床對街合作共識,等到實際有藥品上市創造利潤,可能都是多年後的事,因此,資本市場冷淡看待紫金山峰會所帶來的成果並不足為奇。
然而,會議中所提到的兩岸新藥「6對6」對接,則是清楚闡述了兩岸能夠共同快速創造的華人商機。
因為全球醫藥市場巨大,但仍不見華人蹤影。全球生技醫藥保健市場超過1.6兆美元,光西藥市場全球就超過一兆美金,其中新藥年需求高達6700億美元。
但整個市場從藥物的開發、定價到市場權,仍主要為美國、歐洲、日本等外國大型藥企所壟斷。中國最大的藥企上藥集團營收仍未超過百億美金,排不進全球藥企前20大。
中國雖具有世界成長最有潛力的市場,根據IMS報告,中國在2020年有機會追上全球第一的美國市場。然而,在中國境內,仍然由國際藥廠掌握絕對的主導權。
舉例而言,外企主導引入中國的新藥定價權,使得大陸原研藥售價是國際平均的8.49倍,仿製藥售價為國際平均的1.59倍。由財報觀察,外資藥企2013年在中國的營收幾乎都成長了2成,明顯地,外資藥企在中國掌握了絕對的商機。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1月號…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