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18日 星期四 23:57:08

掌握大中華市場脈動.亞洲唯一華文生技產業月刊

Opinion | 名人語錄 2015. 6月號

高醫串連產學 望帶動南台灣生物經濟

南部生醫產業園區可行性大辯論

文、圖 / 吳靜芳


產官學研專家學者討論以高雄醫學大學為中心的南部生醫園區可行方案,並探討南區生醫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高雄醫學大學5月19日舉辦「南部地區高階生醫產業聚落發展及產業推動規劃說明會」,邀集產、官、學、研專家學者討論以高雄醫學大學為中心的南部生醫園區之可行方案,並探討南區生醫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

目前,台灣生物科技產業斯雖多集中新竹以北。但近年來,南部科學園區生技產業新創企業成長快速、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定位明確、路竹骨(牙)科醫材聚落漸漸成形,推升南部生醫產業園區成立的有利條件,但南台灣生醫產業聚落究竟如何整合?其可行性引起南區產學的重視與期待。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劉景寬
「高醫位置佳,可串聯南部學研能量。」

在南部籌設聚焦生醫的產業園區,有效利用高醫累積的研發能量,將有利地方生技產業的發展。

近年台灣推動生醫產業的過程中,不免出現很多錯誤,政府、產界及學界都有責任調整並修正方向。例如學界產出很多論文,但應用面較差,論文衍生的技轉、專利也較少,這代表產官學體系的整合不到位。

不過,在各方重視下,產官學研已逐漸發展整合團隊,將研發能量落實地方發展。如高雄醫學大學坐落在很好的地點,往北是成功大學,往南是屏東科技大學,可以串聯生醫、農業科技的學界資源。

台灣是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但在知識經濟下反而是優勢,因為我們擁有許多一流人才。但好的人才仍需引導聚集能量,才能對地方經濟有幫助,高醫因此有責任匯聚學者專家來討論南部聚落的可行方案。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執行長 
賴博雄

「導入大數據,發展大學醫療照護經濟圈。」

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的17 個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主持學校包含台灣大學、 馬偕醫學院、中國醫藥大學、陽明大學,卻沒有南部的大學。這些聯盟是吸引國際大廠參與臨床試驗的機會,南部應好好思索如何應用並槓桿聯盟資源。

近年國際藥廠不乏併購資訊公司的例子,台灣必須據此找出突破點,否則只能代工。「大學醫療照護經濟圈」結合醫療健康資訊與臨床研究,在既有的產業基礎加上醫療機構支援,是代工困境的可能解答。

大學醫療照護經濟圈產值是加值型,串聯農業、服務業、交通、金融、民生、教育、文創等其他相關產業,結合工業4.0產生綜效。各界須建立機制、導入人才、定位市場、精準盤點資源、預測服務供需。

以健康醫療為本,加入人員海量數據及精準醫療,以及醫療院所的通路結盟,可以打破過往市場限制。南區醫療體系至少2.5萬床,可能創造4,000多億新台幣產值。

高醫可利用醫學研究能量及旗下共2,600床的4間醫院,融合南部大學的文理工商特色開發大數據應用。國家醫療發展戰略也應導入健康醫療大數據驅動創新 創意應用,整合產、政、學、研、民,促進跨領域產業分享健康醫療數據庫,優化數據處理環境。

 

 

 

亞果生醫執行長 謝達仁
「發展醫材整廠輸出,著眼新興市場。」

2013 年全球藥品市場約1兆美元,以歐美、日本為首的成熟市場成長幅度趨緩,市占率也逐年下降;中國、印度、東南亞及中東新興市場是推動全球藥品市場成長的主因,2013年∼ 2017年的預測年複合成長率為10% ~13%,尤其中國約14%。大藥廠也逐步進軍新興市場,銷售成績有所成長。

但1980 年代至今,台灣的生技產業策略方向其實並沒有創造產業優勢,利基已經不再是利基。台灣生醫中小企業應重新定位,想辦法創造新的優勢,結合眾多資源以小博大,並學習新興市場的跳躍式成長。

南台灣的生技產業聚落已有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路竹科學園區及屏東農業生技園區,聚落已經成形,但仍待整合學、研資源。目前已發展牙科、醫美、未來應可朝向高階醫療器材, 提升等級開發二、三類植入式醫材。 生醫的商業模式新思維應是:不只賣產品,要賣know-how;不只賣know-how,也要賣服務;不只賣服務,也要賣團隊,並結合資源做整廠輸出,一次到位整合轉移、輸出給新興國家,這是歐美大廠做不到的地方。

因此,南部要發展生技醫療聚落,可考慮牙科產業戰略聯盟,結合牙科設備、器械、耗材,整合牙醫師、顧問諮詢師、設計師,做成一條龍的服務技術輸出,可對中國各省市及東南亞國家整體輸出,由點而面連成網路。政府可在其中扮演媒合角色,帶領台灣中小企業邁向國際。

 

 

 

野村總合研究所資深顧問師 黃慧慈
「借鏡亞洲生醫研發園區經驗。」

區位、能力與市場深深影響健康醫療園區產業的開端及後續營運模式。

以日本神戶醫療產業都市為例,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政府將醫療列為振興經濟重點產業,1998年確立「醫療機器研究開發」、「醫藥品臨床研究支援」、「再生醫療的臨床應用」三大主軸。

日本政府2002及2003先後並設置「發生與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及「先端醫療中心」,陸續設置6家醫院及1個兒童化療之家,規模共1,400床。日本企業及藥廠與先端醫學中心合作,在醫院進行開發及臨床試驗。

園區企業在2014年達到277家,是日本首個生命科學聚落,性質偏醫藥應用服務。關西創新國際戰略總和特區也連結神戶的先端醫療中心,進行世界首例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應用於視網膜再生治療的臨床試驗,政府並增設神戶Eye Center,預計於2017年正式開幕。

新加坡政府2000年開始主導投資,將1997年成立的大士生物醫藥園區之既有國際生產能量分流到研發,成立啟奧生技研究園區(Biopolis)。啟奧園區2014年底進入第五開發期。政府將主導大部分技轉及開發,但將研發能量留於新加坡。

中國昆明、成都、北京、上海、南京、博鰲及天津等一、二線城市近年也興起醫療園區建設熱潮。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是最早完工者,招商趨勢從醫療器械、醫療研發轉移到醫療服務和康復,發展全科醫療服務內需市場與全球藥品及醫材市場。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 蘇娟娟
「12場說明會匯集南部生醫聚落意見。」

高醫領導籌畫的南區聚落計畫,涵蓋雲林以南的範圍,需要大家一起思考該以何種模式、類型運作,以及相關的可行性。

為了南區計畫,高雄市衛生局預計將會辦理12場說明會,希望更多討論幫助落實南區聚落的規劃。過去,中央對生醫產業聚落的生醫科技、人才培養等構想可能較為零散,希望藉由這樣的計劃進行整合,相信南部有這樣的能力。高雄市長一直覺得南部有其優勢,未來一定可以變成頂尖的聚落發展中心。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 吳明彥
「應在自經區設國際醫療示範醫院。」

以國外經驗來看,生技產業應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將國際藥廠臨床試驗案例及數據留在台灣,台灣優異的臨床人才將創造很大效益。不過,仍須面對中國的臨床收案競爭。

台灣從2007年通過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後,逐步走上國際醫療:2009年通過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2010年推動醫藥品管理法規國際協和化並與中國簽訂兩岸醫藥衛生協議、2012年開放通過認證醫療機構可代中國大陸人士申請健檢醫美簽證來臺、2013年開始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國際健康產業園區。

截至2014年,台灣國際醫療產值超過141億新台幣,目前發展最大的瓶頸即是行銷預算及簽證發放仍落人後,例如,新加坡每年花1億美元預算於國際醫療行銷上。

目前,中國是台灣國際醫療市場的最大顧客來源,占約57%;第二大為日本,約占12%;美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泰國、澳門及加拿大等國家或地區占1% ∼ 5% 不等。

台灣的國際醫療機構發展應有一間示範醫院,連結本土製藥、醫材、醫務系統及行動裝置等,帶動MIT品牌消費,以創造整廠輸出的機會。以台灣私立與公立醫院7:3的比例,私立醫院將有機會在自經區發展以示範醫院為首的消費圈。如果台灣有能力吸引外資投資醫院,也可以連結外資的客戶網絡,創造更大商機。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 許重義
「醫界準備面對ICT取代人力。」

ICT發展下,醫療與ICT結合會有很多商機,甚至可以說是醫療產業的革命,許多醫療相關行業可能會被取代,醫界有危機意識。遠通ETC 可以取代收費員,醫界可能是下一個被取代的目標。

每種病、每顆藥、每個病患都有一個相對應的code,人因失誤可以降到最低,也不會有過勞及加班,這就是IT應用的特色。

美國一年因醫療疏失致死的人數有20萬人,2014年醫療疏失致死人數更達到40萬人,是當年死因第三名,等於每天掉3架波音747,住院因醫藥疏失死亡的風險甚至是車禍死亡的9.3倍,更是飛機失事的333倍。

美國國家科學院對醫療疏失的調查報告更下了結論:「犯錯是人的本性。(To err is human.)」這雖然是替醫療人員解釋,但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重視並處理醫療疏失的議題。

美國醫界因此非常注重醫療上的人因失誤,例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 Mission Bay 醫學中心發展醫院智慧網絡不遺餘力,除2011 年開發智慧藥務機器Robotic Pharmacy;今年更引進25個由Aethon公司開發的醫務遞送機器人TUG,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醫院機器人團隊。如此發展下,藥劑師可能是第一波被淘汰的醫療從業人員。

雖然人因工程學(Human Factor Engineering)正在研究電腦工程如何在工作上與人互動,但我認為要避免錯誤,就得讓電腦執行所有程序。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孫智麗
「高階生醫產業園區必須以研發而非製造為主。」

國外幾個成功的高階生醫園區均非「沙漠造鎮」,最早都是以有生醫能量的大學為中心向外輻散發展,大學也能藉此拓展財源。

大學鼓勵研發成果產業化,教授及團隊創業的新創公司有產生區域經濟效益的可能,此時AIG - Academic(學研)、Industry(產業)、Government(政府)-就應合作推動規劃產業園區。

以美國為例,大學城多半位於郊區,但生技園區需要學校的養分,也需要靠近市區,就近接觸市場需求。因此綜觀美國高階生醫產業園區,最初由大學發起、管理,由科學發展推動;第二代引進私部門能量,學校退居第二線;第三階段地方政府進場,整合產官學研專職管理團隊。

園區應營造適合企業營運的環境,例如基礎建設、租金優惠與投資媒合、大學研發成果商化、人才培訓、法規單位窗口、諮詢顧問服務等等。此外考量到高階生醫研發的嚴謹法規及龐大資金需求,園區的育成中心也應提供相關顧問服務。

盤點大南部地區既有的台南科學園區及高雄科學園區,會發現牙科、骨科醫材廠商多集中高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及台灣電子檢驗中心也設在高雄,是牙科、骨科研發重鎮;相較之下,台南科學園區生技產業較多樣化,國家實驗研究院在當地設點,發展3D列印、生醫檢測晶片、生物微機電(BioMEMS)等;中研院及工研院也設點台南發展農業生技及穿戴式裝置。

 

>>本文摘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6月號…

文章分類 名人語錄

發表迴響

生技要聞 | Bio News

最新活動 | Bio Activities

Copyright© 2013 環球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電話:(02)25707586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 ~ 17:00

服務信箱:service@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