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2014年上映的動畫片《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中,主角之一的健康照護機器人「Baymax」呈現流暢的人機互動,並再次將「醫療機器人」帶上討論的檯面。事實上,健康照護機器人或許尚未普及,但有些概念應用已成為日常生活重要一角。
「嗨,我是Baymax,你的個人健康照護助理!」2014年底上映的迪士尼動畫片《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造成一陣「Baymax」風潮,劇中由碳纖維骨骼、高光譜相機以及充氣聚氯乙烯組成的健康照護機器人Baymax可以掃描人類身體、偵測及診斷病痛並給予即時協助,將健康照護機器人與人互動的想像搬上大螢幕。
現實生活中當然尚未出現如大顆棉花糖的可愛機器人協助健康照護,不過,這幾年醫療大數據、醫療機器人的研發如火如荼;拜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 mHealth)所賜,更有些相關應用已漸漸在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一角,想要一個「個人健康照護助理」似乎也不必等太久。
劇中,Baymax藉由輸入1萬多筆醫療程式的晶片來分析偵測蒐集而來的數據並下生理及心理診斷,甚至提問且依據回答行動。
IBM Watson Health 跨足健康醫療大數據
事實上,這樣的人工智慧已經不是天方夜譚。IBM於2014年宣布成立Watson Health,力推旗下人工智慧超級電腦Watson跨足健康醫療大數據分析。
Watson的人工智慧,也被IBM稱為「認知運算」(cognitive computing)。有別於程式運算,認知運算使新一代電腦擁有類似人腦的認知能力,能自行撰寫程式、蒐集資料、判讀資料,並且依照使用者需求自行調整、進行互動。
一個人一生會產生100萬GB的健康相關資料,大約等於3億本書;將這些大數據分析歸納得出有用的結論,就是IBM賦予Watson的任務。
電腦巨人IBM的轉型野心,就是希望藉由Watson,進軍數位醫療領域開疆拓土。
為了加速Watson的醫療應用發展,IBM成立以來陸續併購醫療數據新創公司Explorys、Phytel以及醫學影像及臨床系統開發商Merge Healthecare,將與Watson Health部門合作或合併。
不過,在併購之前,IBM早已對Watson醫學應用規劃有所布局。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醫學院資訊研究所副主席Eliot Siegal和IBM合作,在2010〜2011年間訓練Watson閱讀、吸收Medline、 PubMed等線上醫學資訊以及大批的醫學課本內容,使Waton的醫學程度如同大二醫學生。
研究團隊並訓練Watson問答,不時以每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的臨床病理謎題測試Watson對於大量醫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目標是在8到10年內使得Watson成為廣泛使用的診斷工具。
接著,研究團隊上傳匿名化的病患紀錄予Watson,使其得以將診斷知識與實務流程、療法以及治療結果結合,希望藉此能使Watson成為協助醫生思考實務下一步的幫手。
醫生為什麼需要Watson協助?Siegel指出,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今醫學資訊爆炸增長,醫學紀錄可能有成千上百頁,使得醫生根本疲於在短時間閱讀及理解內容。
以放射醫學影像為例,醫生可能一天必須研究10萬筆影像,因此電腦可以在此時連結影像資訊與歷史數據、實驗室數據甚至基因數據,幫忙醫生下診斷。
「藉由電腦的協助,如今人類得以進行疾病偵測自動化及量測、量化等工作。」他認為,人類及電腦各有所長,「我們必須開始建構人機互動、合作的認知框架。」
Watson展現的醫療應用前景,也吸引了波士頓兒童醫院、Apple、J&J、CVS Health、Teva藥廠等公司及學研單位合作。
2016年CES大展 mHealth搶盡鋒頭
雖然Watson還未進入醫院,其健康管理延伸應用已在剛落幕的2016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數位醫療高峰會亮相。
IBM與Pathway Genomics合作開發、以Watson為基礎的App「OME」宣布啟動Alpha版封測,OME融合認知運算、遺傳學以及個人健康,OME先要求用戶提交唾液測試結果以便取得DNA樣本,根據用戶的DNA遺傳資訊、健康習慣、GPS及穿戴式健康裝置定期監測的數據,提供飲食及運動的指導建議、代謝報告等。Pathway Genomics創新長Michael Nova指出,OME將會善用資訊,成為健康生活的絕佳搭檔。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1,2月合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