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兩岸醫藥品交流合作,廈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中國中藥協會12月5日於廈門會展中心合作舉辦第五屆「海峽兩岸醫藥品論壇」,盼能推進兩岸高品質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和服務。
「海峽兩岸醫藥品論壇」始創於2009年,每年輪流於台灣和廈門舉辦,該論壇受到兩岸業界的廣大認可,參與人數和單位也不斷增加。 今年論壇以「打造兩岸地道優質藥材對接平台」為主題,並推進「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體驗總體方案(綜改方案)」,也首次配套舉辦「兩岸地道優質藥材暨醫藥品展示對接會」,進一步推進兩岸中藥材產業對接。
主辦單位邀請兩岸監管部門、財團法人單位及相關學研機構和公協會,與中藥材種植基地、企業界代表等,共同研商兩岸醫藥發展與交流情形,與會人數達300多 人,其中台灣代表約有150人,也請來相關領域的中、台知名專家、學者報告產業近況與未來趨勢,醫藥品企業也以論壇為平台進行交流合作和洽談。
廈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葉飛雲表示,此次的與會人數、層次與規模較往年提升了不少。
台灣的中西醫療、生技產業概況
近10年來,台灣的醫療需求持續成長;根據2010年數據,台灣醫療健保支出約占GDP的6~7%,國民平均每年住院天數10.3日,門診看診次數則為每 年15次。且2010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0.7%,預計2028年,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將增至22.5%,可見長期照護與各項銀髮族醫療 需求也會大幅提升。
至於生技製藥與醫材方面,2011年數據顯示,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產值達73億美元,醫療器材產值也達約17億美元,台灣雖小,但亦是亞洲主要的市場之一, 且台灣醫材多為消費型居家用品,和國際以醫院用品為主的趨勢不衝突,另外,台灣在世界備受肯定的創新能力也是發展醫材非常重要的助力之一。 而除了西醫產業外,台灣中醫藥產業也日漸受到重視;2010年,中藥製造業產值為67.68億美元,年成長率更達16.89%,其中護肝、降血脂和免疫調 節為其產品大宗,共占台灣中草藥產品的77%。
目前,台灣共有105間中藥製藥廠、約3400家中醫醫療機構,各大醫學院和醫院也紛紛開設中醫學院與相關醫療部門。 中華海峽兩岸醫療暨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立法委員的廖國棟指出,「中西醫整合與中醫標準化、科學化、全球化等都是中醫藥重要的發展趨勢,而 台灣目前也著力於中醫藥從食療到新藥的轉型,盼能使台灣中醫藥更具競爭力」。 綜合中西醫療產業,廖國棟於專題演講中提到,台灣醫療程度高、中西醫交流頻繁,醫事人員也較能和國際接軌,近期更吸引不少中國醫生傾向於來台參與相關職後 訓練,且「一街一診所」的台灣,醫療照護便利、品質優良,加上民眾對醫藥生技的大量投入,都是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機會。
但因民眾對健保資源的濫用和大規模醫院較少,導致醫療產業資金動能不足,政府也連年虧損,台灣的醫藥產業發展因此遇到瓶頸。
兩岸華人合作賺世界的錢
台灣市場規模雖小,但於亞洲和世界的醫療產業卻仍佔有一席之地,廖國棟指出,藉著兩岸合作發展醫藥健康產業,除可開拓對岸市場,也能就治藥和原料相互整 合,「一起研發、創造、推銷,向世界進軍」,尤其是合作發展亞洲健康檢查、醫療旅遊產業等,更是近期新起的產業趨勢。 他也表示,兩岸若有意結合市場並擴及至全球,應以法規整合為最優先,尤其是在2010年簽訂醫藥衛生協議後,兩岸應攜手訂定共同的規範、標準,例如藥品認 證的綠色通道,另外,因為人體試驗經費多、耗時長,希望互相認證的機制能套用避免不必要的臨床試驗,有助於加速兩岸於技術、資金及市場的整合。
而近年來,兩岸雖簽署許多搭橋、合作方案,且協商不曾間斷,但廖國棟坦言,因涉及主權,醫藥品互相認證的法規可說是毫無進展,而整合的腳步也仍顯蹣跚,希望兩岸政府能實際落實規劃的政策,共同締造兩岸生技醫藥相關產業的新未來。
中國中藥材的「三化」
各類醫療產品、藥品的進口與認證問題,在兩岸常有爭議,尤其是中國中藥材的輸入,量多但品質不穩定一直是無解的習題,因此,此次論壇才以「優質藥材對接」 為主題,盼能疏通兩岸中藥材交流的紛爭。中國是世界主要的中藥材輸出國家,其種植總面積約為8.5萬平方公里,年產量近900噸,中國政府更於十二五計劃 中制定了「中藥材發展規劃」,其於中國醫藥經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隨著中藥材需求與出口量都日漸增加,中藥材品質的問題也漸漸浮現,政府遂提出三化的發 展趨勢-「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
規範化指於傳統中藥材種植基地建立良好、明確的管理制度,將傳統農業種植逐漸導向工業化管理,以保障藥材源頭;規模化則是提高基地建設的水準,深入研究作 物特性,以現代化農業技術,突破傳統種植方面的瓶頸,在不改變藥物作用的前提下,運用機械化生產,提高藥材種植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產業化指由藥材種植 的龍頭企業帶動科技進步,並導入企業化經營的概念,使藥材種植產業有更完整、組織化的經營模式。
中國中醫藥協會種養殖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衛權指出,種植方式和區域改變都可能影響中藥材的品質。因此,目前中國國家農業部、工信部與藥監局都在積極推動中 藥材基地的有機農業生產,並嚴格推行中藥材溯源體系的建設,讓體系中的藥材都有「身分證」,成為「來源可知、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A級藥材。
品質把關核心廈門輸台藥材集散中心
台灣中藥材有90%來自中國,每年約有5萬噸的進口量,但由於供貨源分散,加上管理執行不確實,質、量狀況頻傳。廖國棟指出,台灣醫藥企業得在中國設立辦 事處,派專人跑遍17個專業市場及各藥材種植基地進行採購,時間和資金成本都很大,且購來的藥材品質參差不齊,「賣的越好越容易有農藥、重金屬殘留問 題」,有時甚至有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的情形出現。
有鑒於此,中國官方遂於2010年12月的第六次江陳會時簽署「海峽兩岸醫藥合作協議」,同意將中藥材的安全保障措施等相關事項進行交流與合作,並對中藥 材管理作出明確規定,更於2011年11月規劃出「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綜改方案)」,希望藉著廈門的居中位置和台商聚集的 特性使兩岸合作更密切。 綜改方案中提到於廈門設立「輸台中藥材集散中心」,完成後,廈門將成為台灣中藥材、中成藥進入大陸的指定口岸,盼能藉著其地理區位優勢和優良的兩岸交流基 礎,推進兩岸藥品檢測的交流合作。
輸台中藥材集散中心包含「藥材交易」、「信息發佈」、「品質檢驗」三大平台,從藥材的交易開始拓展至倉儲、物流、加工等產業鏈,並根據發展階段計劃了現 貨、電子和期貨三種交易形式,初步以台灣為主要銷售對象,隨發展時程再進一步跨到至日本、韓國與各東南亞國家;而中心招商以道地藥產地企業為主,並優先選 擇有藥材種植基地的企業,以確保中藥材的生產品質與營運規模。 對此,葉飛雲表示,目前該中心建設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盼未來能將把全國各地優質地道的藥材吸引到廈門來,再由廈門審查、檢驗後出口至台灣。
而輸台藥材質量檢測和認證中心也是台灣業界、官方關注的重要政策,廖國棟表示,委託廈門市藥檢所檢驗輸台中藥材,既有品質保證,也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而在此次論壇的主旨中,他尤其關注輸臺藥材集散中心的成立時程,同時,他也呼籲兩岸衛生單位能及早訂定共同試驗標準、重金屬及有害物質限量標準與共同檢驗方法,為推進兩岸高品質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服務,讓共組一個中草藥檢驗檢測中心的計劃能早日實踐。 除此之外,綜改方案也提到了在廈門對兩岸醫藥的各項建設:醫藥港建設、設立保健食品生產許可台商工作受理窗口、相關醫療器械監管工作與進口台灣已批准上市的藥品、保健食品和醫療器械產品等,都是中國官方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的主要政策方向
本文由《環球生技月刊》1&2月號提供。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