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被稱為「黑水溝」,大陸先民來台「六死三留一回頭」。 如今,中國商機如海呼嘯,台灣生醫西進仍是一路難渡「紅」潮險浪。
據本刊訪查統計,自90年代首波台灣醫藥業西進潮迄今, 約115家企業正摸著巨石匍匐潛行,開墾生存之道。
「中國製造2025」強國方略;「十三五」高速列車已發動, 中國向世界大開門戶,台灣生醫登陸更面臨國際強敵環伺。
登陸之路跌宕起伏,但有不少企業搶灘成功並開枝散葉, 他們以何種戰略殺出重圍?本刊盤點了台灣生醫企業登「陸」戰況!
根據國際醫藥產業分析機構IMS預測,中國將於今年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藥品市場,僅次於美國。
而這塊誘人的市場,和台灣同文同種、僅台灣海峽這一水之隔。
早年因黑潮流經,台灣海峽被稱為「黑水溝」。河洛與客家都有民謠《渡台悲歌》,唱出中國先民移民來台「六死三留一回頭」的悲歌,意即10人當中,有6人會死在台灣海峽,有3人會留在台灣,而1人會不敢繼續渡過黑水溝而重回中國。
而這20年來,台灣生醫產業登「陸」的景象,似乎也跟《渡台悲歌》異曲同工。
去年5月,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出版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數據指出,2014年中國醫療衛生服務總費用超過2.2兆人民幣(以下同),中國醫藥市場規模達1.2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增長至2,760億,私立醫院醫療服務總收入達1,583億。(詳見本刊2015年6月號)
專業人士也預估至2020年,「健康中國」將帶動醫療健康相關產業突破10兆元的市場規模;世界銀行(World Bank)預測,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於2050年以前超過全國總人口的40%,帶動長期照護、醫學美容及醫療管理等「大健康」市場的大幅成長。
這相對於台灣醫藥市場已經多年滯留5%左右年成長率,如今的中國,紅色商機可以說如海呼嘯、鋪天蓋地襲來,但多數台灣生醫企業西進之途,卻仍是一路難渡「紅」潮險浪…。
90年代製藥業首波登陸潮 跌宕起伏
台灣的生醫企業早已於1990年代開始首波登陸潮,距今已逾20年。
這20年中,台灣醫藥業西進前仆後繼,腳步也從未停歇。台企踏上中國這塊幅員遼闊的中國,或獨資設廠、或專利授權、或併購公司、或合資成立新公司等等,大家各自摸著巨石過河,期望找到生存之路。
翻開這部登陸史,1993年1月,台灣東洋與上海醫工(當時為海普藥廠)合資,成立上海旭東海普藥業,將台灣東洋在研發及行銷的專業,結合上海醫工累積數十年的針劑生產經驗。
同年4月,中化製藥則在蘇州落腳,進駐當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獨資成立蘇州中化藥品,並於1997年成為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首批GMP達標企業。
國內老牌學名藥廠永信藥品、培力藥品也分別於1994年及1996年在江蘇昆山設廠,信東製藥則於1998年轉投資廣東清遠華能製藥,持有20%股權。
保健食品大廠葡萄王也早在1994年,經第三國轉投資設立了上海葡萄王企業,產銷各種保健食品、生物科技產品,隔年12月新廠落成,1997年台灣紅極一時的康貝特也在上海上市;普生也於1996年進駐天津經濟開發區的GBP廠房,正式成立普生(天津)科技。
台灣知名的主要老牌生技醫藥企業,幾乎都沒有在第一波登陸潮中缺席,每家企業也無不抱持著開啟全面進入中國新紀元的樂觀期望。
不過,這波藥業登陸之路跌宕起伏,要在當時中國醫藥無論法規紀律、產業環境和制度都充滿「潛規則」、智慧財產保護極欠缺下開疆闢土,加上許多中國本土藥業馬上後腳跟進,迄今,多數這些製藥業幾乎難見投資獲利,經營困境可謂有苦難言。
根據去年7月17日台灣東洋發佈的證交所重大訊息公告顯示,台灣東洋已透過旭東海普國際間接處分了上海旭東海普藥業約22%股權,雖預計獲利4,559萬新台幣。但自2012年至2014年度總計認列中國損失1.12億新台幣(2012年度認列投資利益7,305萬新台幣、2013年度認列投資損失1億746萬新台幣、2014年度認列投資損失7,815萬新台幣);且迄今為止,台灣東洋實際赴中國地區投資總額已達12.01億新台幣。
想分得中國龐大市場一塊商機,要打的是一場經得起消耗的長年抗戰。
普生也於幾經波折後,於2006年8月29日正式公告,處份認列天津廠的損失,鎩羽而歸;而去年EPS創新高的葡萄王,直到2014年,上海廠仍處於虧損狀態,期間家族內部曾一度考慮認賠退出,二代接班底定重組後,目前業績衝刺力道浮現。
堪稱台灣在中國投資最早、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化學製藥企業,蘇州中化為跟進中國新廠GMP法規「不得不」持續投資(2010年蘇州中化符合中國新版GMP與歐盟認證的現代化制藥基地於2014年10月落成啟用),抗戰已經超過20年,財報上幾乎直到2008年後才開始出現小幅盈餘。
台灣海歸生技業西進多觀望
2000年至2005年間,台灣迎來第一波海歸派生醫科學家,他們個人多在美國生技業界累積了知名度或產業資歷,帶著當時國際尖端的技術回國創業,包括健亞、太景、賽亞、北極星藥業、台微體、藥華醫藥、浩鼎等。如今,這些企業都成了台灣生技各領域的明星或龍頭。
當時的台灣政府,可以說是亞洲(除日本外)最早發展生技的國家,一批本土新藥開發企業逢地而生,如中天生技、懷特、基亞、泰宗等;許多在地傳統製藥也加入新藥物開發行列,包括東洋、中化、生達、杏輝、順天、瑞安、寶齡富錦等。現在,這些本土企業更開枝拓葉,個個成為台灣主要的生技集團化企業。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3月號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