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18日 星期四 23:57:08

掌握大中華市場脈動.亞洲唯一華文生技產業月刊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2015. 4月號

本土首顆First in Class末期肝癌新藥年底進入IND

NRPB 最新衍生公司 三巨頭集氣注資1.5億

文/林亞歆

台大醫學院陳昆鋒醫師與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蕭崇瑋副教授共同合作的研究計畫-「以SHP-1增敏劑為標靶機轉之嶄新抗肝癌藥物研發」自Sorafenib藥理機制衍生出First in Class末期肝癌用藥SC-43,不僅獲得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NRPB)、科技部與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注資約1.5億元,2014年也獲得第十一屆國家新創獎。團隊預計於今年底成立衍生公司,並提出SC-43於美國與台灣的人體臨床試驗(IND)申請。

v4cover15_p2

台大醫學院陳昆鋒醫師。(圖 / 林亞歆)

目前仍在台大醫院任職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的計畫主持人陳昆鋒指出,這項研究自「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時期便開始進行,但由於計畫範疇不同,當時多專注於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鑽研各類癌症不同的基因表現,對於製藥方面未涉獵太多。

隨著研究的進展,團隊決定跨足藥物開發,於是於2011年起申請「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NRPB」)補助。2013年初,NRPB盤點200餘項已投資的研究標的,期望找出3~4個亮點集中火力發展,陳昆鋒的計畫躍為其中之一。

無獨有偶,這項計畫也被已故的Si2C首任首席顧問蘇懷仁博士相中,成為Si2C的第一項輔導計畫,未來其衍生公司也將是Si2C育成的第一家新藥公司。

這項計畫前後共獲得來自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NRPB)、科技部與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傾力支持約1.5億元的研究經費,更於2014年獲得第十一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製藥與新醫療技術),其研究成果重要性可見一斑。

上市藥物當跳板 縮短藥物研發時程
陳昆鋒原是一名臨床醫師,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即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藥學博士,也就此跨入新藥開發領域。「當時就常與藥物化學專家合作,後來在計畫中合作的蕭崇瑋教授也是實驗室的同窗好友。」陳昆鋒說。

取得博士學位後,陳昆鋒回到台大醫院成為研究型主治醫師,保留家醫科門診,以專注於創新癌症標靶藥物的相關研究。

「我們研發的出發點就與眾不同,」陳昆鋒指出,藥物研發常見的順序往往是 從欲解決的病症出發,並在數以千萬計的化合物中不斷篩選,最後找出最有前瞻性的候選藥物。

「但標準化的藥物開發,前提是你必須要有整個軍隊的支持。」陳昆鋒形容,學術研究因資源、經費相對缺乏,要從零開始與國際藥廠競爭難如登天。因此,團隊反向操作,從已知藥效、藥理的上市藥物中找出其他作用標靶與機制,開發不同適應症或改善原有藥物的藥效,以此縮短藥物開發的時間。

陳昆鋒表示,這個逆向思考的新穎藥物開發方式,從他與蕭崇瑋同在美國博士班就讀時就開始了。兩人投入因肝毒性退出美國市場的糖尿病藥物Troglitazone於癌症方面的治療效果,並發現其能調控細胞凋亡的蛋白質BCL2家族,並幫助實驗室爭取到美國NIH的研究補助開發新藥,同時間,亞培藥廠也由此機制開發出用於淋巴癌與小細胞肺癌的ABT-737新藥。

2007年,第一個末期肝癌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問世後,研究團隊便以同一套思維,開發出末期肝癌治療藥物-SC-43。

肝癌末期仍無藥可醫
「投入肝癌藥物開發有其急迫性。」陳昆鋒進一步說明,肝癌多由肝硬化惡化而成,且過程中易造成脾臟肥大,導致體內血球數降低,使肝癌末期病患無法承受殺死快速生長細胞的化療療程,加上化療藥物對肝癌的治療效果原就不佳。

他強調,「自1950年化療藥物開始發展起,從未有任何三期臨床試驗成功證明化療藥物對末期肝癌的療效。」

據統計,肝癌在全球死亡原因名列第五,全球每年約有70萬以上的新增病例,且多集中於亞洲地區,其中,中國每年死於肝癌的患者約有11萬人,佔全球肝癌死亡人數的45%。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4月合刊號…

文章分類 未分類

發表迴響

生技要聞 | Bio News

最新活動 | Bio Activities

Copyright© 2013 環球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電話:(02)25707586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 ~ 17:00

服務信箱:service@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