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4. 7月號目錄 > 開放文章


Special Reports | 專題報導   2014. 7月號
DCB 成立30周年 期許再創下一個輝煌三十載 

文 / 吳靜芳   攝影 / 林嘉慶


DCB 發展 30 年,輔導技轉 54 家新創公司,創造 8000 億產值,見證了生技產業發展的點滴。DCB 培育出的 2300 多位 校友,進入產業後成為生技界發展的能量,DCB 也宣布在多次籌備下,成立「DCB 校友會」⋯。


DCB 於 6 月 11 日舉行 30 周年慶,副總統吳敦義智擎生技執行長葉常菁、潤惠生技 CEO 顧曼芹、台灣神隆 CEO 馬海怡、美吾華懷特生技董事 長李成家、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東洋前董事長林榮錦、基亞董事長張世忠等生技業重量級領袖均齊聚一堂,十分受矚。

「再創下一個輝煌的 30 年!」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DCB) 於 6 月 11 日舉行 30 周年慶,包括副 總統吳敦義、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 惠及行政院政務委員蔣丙煌等均肯 定 DCB 過去打下的深厚基礎,並期 許 DCB 繼續發揚,以扶持生技產業 蓬勃發展。

包括智擎生技執行長葉常菁、 潤惠生技 CEO 顧曼芹、台灣神隆 CEO 馬海怡、美吾華懷特生技董事 長李成家、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 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東洋前董 事長林榮錦、基亞董事長張世忠等 生技業重量級領袖均齊聚一堂,十 分受矚。

DCB 近來研發及業務表現亮眼, 連續兩年獲得「經濟部年度績效考 評」第一,單向技轉金額均高達數 千萬元,多項新藥獲得臨床試驗許 可,甚至其中一項已成功進入臨床 三期試驗。

副總統吳敦義致詞時表示,30 年來 DCB 輔導技轉 54 家新創公司, 創造 8000 億產值,他期待 DCB 藉 由已奠定的產學研雄厚基礎,再創 造另一個輝煌的 30 年。

簡見證生技產業發展歷史
行政院政務委員蔣丙煌則盛讚 DCB 現任董事長李鍾熙的領導能力 及整合能力,提到 DCB 在生技產品 開發平台建置、新創、育成上幫助 生技產業成長良多。

「以人生來看,三十年是正好的時候。」他特別指出,生物技術需要長時間發展,30 年能有如今的成果已是相當不容易。

「生技中心見證了生技產業發 展的點滴。」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 惠指出,DCB 創立時正逢生技產業 準備起飛,生技中心的努力不懈, 加上政府的堅持以及社會的期待, 才有今日的成果。 生技中心也在會中發表專書 「三十行路雲和月」,紀錄台灣生 技界人物事蹟;更飲水思源,特別 頒獎予生技中心歷任執行長田蔚城、 張子文、黃瑞蓮及汪嘉林。

而感念於 DCB 培育出的 2300 多位校友,進入產業後成為生技界 蓬勃發展的能量,DCB 也宣布在近 來多次籌備下,成立「DCB校友會」, 肯定校友為生技中心打下絕佳基礎。

大師論壇 聚焦選題、產學合作
另外,會中也邀集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及台灣 神隆共同創辦人詹維康,探討生技 產業現況及未來機會。

翁啟惠從學術角度,認為「選擇問題」是最困難的層面,但他也 透過業界了解到,政策是產業成功 最重要的因素,「生技產業條件複 雜,每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怎 麼串聯教育經濟、政策,選對題目, 找對人才,創造因素間的連結,是 最重要的課題。」

翁啟惠強調,DCB 作為產學合 作的橋樑,是台灣生技產業將來成 功的關鍵,「產業尚未興盛,學術 界選題能力也有改善空間,兩邊需 要互相扶植。」

「我們很多研究基礎還是在學 術界,但學者對產業特性還是不了 解。」業界背景的詹維康指出,台 灣若想參與國際,一定要加強產學連結。

提到產學合作,楊泮池希望法規面或制度面鬆綁,讓學界與產界更方便結合。他過去在學校推動產學合作時,發現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受升等壓力所困,不敢貿然接下案子,間接造成產學合作多元化的阻礙,「不能只依據 SCI 選擇導師,產學合作的誘因回到老師身上,會做得更好。」

他認為,鬆綁法規可以釋放學 校推動產學合作的壓力,連帶降低 產學落差,業界才願意大膽起用學 界人才。詹維康也建議科技部及教 育部,必須認知到生技產業的專利 佈局是專業領域,但台灣很少學校 有專利人才真正了解技轉系統。「這 一點若無法克服,技術將無法從學 界走出去。」李鍾熙更補充,過去 技術屢被一再強調,但產業化,專 利、國際化、商業模式等等,專業 程度也不亞於研發。

善用自身優勢 保握資本市場機會
從事創投業多年的李祖德觀察到,「資本市場給生技業者三十年, 甚至五十年來難得一見的機會!」 他特別提到,尤其醫材產業是少量 多樣模式,產品規格會是關鍵。李 鍾熙也認為台灣應多吸引人才,和 國際接軌,才不會辜負資本市場的支持。

究竟要如何抓住資本市場給予的機會?翁啟惠表示,「還是選 題!」他認為台灣不應該盲目追隨 世界潮流,而是了解自身優勢及劣 勢,「例如全世界沒有國家比台灣 更了解肝病和胃癌。」台灣可以從 華人基礎發展醫材及醫藥,創造西 方觸及不到的利基。 楊泮池也呼應翁啟惠,強調先 盤點自有人才及資源。他以癌症疫 苗舉例,因為台灣有抗原研究人才, 本土也有疾病盛行,在這種情況下, 選題的成功機率較高。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4年7月號...


2014年10月號

台灣農業生技 巧實力 創新經濟

台灣以農立國,豐富經驗與創新實力不容小覷,但由於規模、法規、市場等種種原因,仍無法於國際大鳴大放。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