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球新聞


促醫材產業轉型 台醫師:須政府介入

大紀元.記者 / 徐翠玲  2014.08.06


醫材產值2013年814億,預估2015年將上看927億。由於台灣試驗機構團隊不夠完備,加上卡在法規及人體試驗關卡,台灣廠商大多在國外進行醫材試驗。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醫師吳孟晃指出,醫材產業前景看好,但真要發展這項產業,絕對須要政府介入。衛福部推動建置臨床試驗環境及培養臨床試驗醫師是第一起步。

台灣醫材多屬中低階產品,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長許蒨文指出,輔導業者從中低階轉型生產高階醫材,臨床試驗是非常重要一環,醫材必須透過臨床試驗驗證效能才能上市,希望能透過建置很好的臨床試驗環境及培養臨床試驗醫師,讓醫材產業成功轉型。

吳孟晃表示,醫材製造很快,但認證須要3~5年(追蹤起碼2年以上),醫材研究有時甚至長達10年,加上上市後追蹤可能要20年,這是很花錢的行動。過程中產品若出問題須回收,負擔更大,背後須要強大財力支持。

「台灣的創意非常好」,吳孟晃以骨科醫材發展為例,幹細胞、奈米、3D列印是最新趨勢,這些醫材在市面上還看不到,但是台灣已有這些技術,也有產品做認證,「跟國際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他們」。

吳孟晃說,國外超級藥廠花幾億元做試驗,台灣廠商只能花幾百萬或幾千萬元。台灣有創意但卡在臨床試驗須要很多錢、很強的試驗團隊,台灣醫材廠商因此寧可蕭規曹隨,只求產品效果跟前代一樣就好。而有創意的產品,也因為缺錢做試驗認證,多技轉國外廠商。

原文出處: 大紀元


2016年1,2月合刊號

生技變法 求存?圖強!

大選落幕,「英仁」時代來臨,《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將 接續《生技鑽石行動方案》上路,本刊走訪產業各大公協會團 體、研究幕僚單位以及法規執行單位,彙整各方產業領域發展面臨之困境及政策法規建議,各方大老直言:「再不變,台灣生技沒有未來!」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