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6. 1,2月合刊號目錄 > 開放文章
Special Report | 特輯 2016. 1,2月合刊號
9所國立大學 35組新創團隊
教育部「2015生技創新創業獎大賽」揭曉
文 / 蔡立勳
2015年12月26日,教育部「2015生技創新創業獎頒獎典禮暨創新創業講座」於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行,全國9所大學13所推動中心推派35組新創團隊參與競賽,台灣大學「Nano Weapon Theranostics」、交通大學「牽裡眼」團隊分獲得醫藥生技及農業生技金獎。今年競賽過程導入「企業導師」,產學連結不僅讓參賽團隊水準較往年提升,一些團隊更已獲創投青睞,正往創業路上邁進。
由教育部「生技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主辦的「2015創新創業大賽」,歷經超過半年的推動與團隊籌組,最後總計有9所大學,15組醫藥生技、20組農業生技共35組代表各校的團隊於12月25日參加總決選,十餘人產學權威和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經過一整天的討論與評估,結果於26日揭曉。
台灣大學「Nano Weapon Theranostics」、交通大學「牽裡眼」團隊分別獲得農業生技及醫藥生技金獎。特別的是,這兩組團隊的成員都是跨校、跨領域所組成,並有資深業界全力投入輔導,產學結合相當緊密。
教育部自2014年啟動為期4年的「生技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由中興大學副校長楊長賢擔綱,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張大慈為共同主持人。
該計畫藉由公開徵選,與國內大學合作共設置了「農業生技」、「醫藥生技」教學實習推動,以及「跨領域」菁英培訓等13所推動中心,課程橫跨鑑價、智財、行銷及法規等九大領域,縱向分為基礎、進階、高階,盼階段性培育生技人才。
該計畫前年( 2014年)催生出135組新創團隊,並由各校推動中心推派32組團隊於2014年12月20日角逐首次全國競賽,迄今不到2年內,已有6個團隊成立公司進入籌備期,成果斐然。
替創投篩選、挖掘投資項目
近年來,許多創投將目光投注在生技產業,視其為帶動台灣下一波經濟起飛的明日之星。「越來越有感覺生技產業出頭的年代即將來臨!」張善政說。
他表示,創投以發掘具潛力的新興產業為主要目標,卻苦於選題專業人才不足。不過,透過國家新創獎評審團評選出的獲獎項目皆具發展潛力,可謂事先替創投篩選合適的投資標的。
連續3年擔任評審團總召集人的楊泮池則指出,無論是國家型研究計畫成果、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的選題輔導機制或是科技部的育成計畫,皆陸續參與「國家新創獎」。
透過此平台,連結產業與有心投入學研成果商轉的團隊,導入業界合作契機並募集創業資本,從而獲得更多資源與商轉機會。綜觀此屆獲獎項目,楊泮池分析指出,學研創新、臨床創新組提升跨領域專家合作比例,讓選題更切合實際需求,提升成果商轉可能性。
此外,企業創新組表現也相當亮眼,多數新藥研發的獲獎項目承接自學界研發成果,其中幾項已向主管機關提出上市申請。醫療器材則與ICT關鍵元件整合,逐步朝行動化趨勢發展,並與國際接軌,多項產品在歐美市場展開行銷佈局,創新醫材的發展潛力可見一斑。
導入「企業導師」 連結產學合作
與首屆不同的是,2015年首次導入「企業導師」,加入計畫後續的高階課程,共延攬10家企業參與,包含寶齡富錦生技、永昕生物醫藥、泉盛生技、湯森路透、台灣微脂體、基龍米克斯、藥華醫藥、冷泉港生物科技、元富證券以及麥德凱生科,囊括新藥研發、醫療器材、CRO、調研及投資機構。顯見業界對於校園創新、研發能量相當關注。
今年競賽評審委員除了學界、業界權威外,也加入創投、智財領域專家,依組別由5名專家組成評審團,醫藥生技組的評審委員包含南港生技育成中心主任夏尚樸、明富智財管理顧問執行長高士偉、富邦金控創投副總經理劉美安、益鼎創業投資管理專案經理陳孟琦,以及鑽石生技投資資深協理黃彥臻。
普力德生技董事長翁仲男、華陽創投董事長王韋中、頂華財務管理顧問投資協理尤齊著、世博科技顧問營運長張淑貞,以及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榮譽特聘教授黃木秋則是農業生技組的評審委員。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李蔡彥致詞時表示,相較於2014年,此次不僅參與頒獎典禮/創新創業講座的人數爆滿,參賽團隊也更具信心。他說:「該計畫是教育部唯一以創新創業為目標的科技計畫,也反映了生技產業具有相當發展潛力。」
楊長賢表示,計畫至今的成效優於預期,除了將生技產業的創新創業精神推動至各大學,「希望未來能由誕生於此計畫的成功創業團隊,回來創新創業講座與學員分享經驗。」
今年創新創業講座,則邀請嘉年生化董事長兼總經理林景寬、水狸工場執行長姚南光、欣揚生醫事業規劃副總裁羅敏菁、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暨製藥產業負責人虞成全,以及宇智顧問副總經理馮志峰等專家,分別從創業、選題、國外創業案例、財務規劃及經營策略等不同領域,傳授新創事業的實務經驗。
開發首個三度燒燙傷 清創酵素新藥Debridase
嘉年生化為國內生產鳳梨酵素龍頭,多年前發現自土鳳梨莖部提煉的鳳梨酵素質量比一般鳳梨更好,遂與土鳳梨酥知名品牌「微熱山丘」展開策略聯盟,並與農夫契作,張大慈形容,「這是『取之台灣,用之台灣』最好的借鏡。」
林景寬於1990年創立嘉年生化,並投入以鳳梨酵素為原料的植物新藥– Debridase清創酵素開發。Debridase於2012年通過歐盟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 Agency, EMA)審核,成為首個用於三度燒燙傷清創的酵素新藥。
新藥開發歷經研發、生產到上市,猶如一場漫長的接力賽,雖然台灣並非泱泱大國,「但絕對能在全球扮演要角。」林景寬強調。
回憶起創業過程的篳路藍縷,林景寬建議年輕一代有志創業的後輩要平衡「理想與現實」,並有「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視野。
林景寬解釋,所謂「理想」,是創立一家公司必須有存在的價值,理想性是創業之路越發有趣的主因,「什麼值得我們做,才是重點,」收益多寡為其次;「現實」則是兼具預見力與執行力,預見力不足,不僅找不到理想,也無法認清現實中需克服的困難有多少,導致未來出路難尋。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1,2月合刊號...
2016年3月號 | |
難渡「紅」潮 |
|
台灣海峽被稱為「黑水溝」,大陸先民來台「六死三留一回頭」。
如今,中國商機如海呼嘯,台灣生醫西進仍是一路難渡「紅」潮險浪。
據本刊訪查統計,自90 年代首波台灣醫藥業西進潮迄今,
約115 家企業正摸著巨石匍匐潛行,開墾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