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6. 3月號目錄 > 開放文章


Opinion | 名人語錄 2016. 3月號
生技名人2016產業期許 - part 2

整理 / 環球生技月刊編輯部


李鍾熙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我們往往只關心產業是否成長,如果反過來,從民眾和社會福祉的角度出發,把提升全民醫療健康水準作為施政目標,將醫療衛生與產業發展政策相結合,就是帶動生技產業成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精準醫療」的推動就是帶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好機會。

台灣在精準醫學的基礎研究做得很好,政府可以從法規、制度、研發及保險等方面著手,有系統地將其推向臨床醫療應用,應該可以大幅提升我國癌症療效,節省醫療支出,同時可以帶動分子檢測、分子標靶藥物、大數據及健康醫療服務等產業之發展。



賴博雄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執行長

生技產業是需要國際智慧財產保護及符合嚴格法規要求的跨領域高科技產業,與電子業均獲得政府超過40年的支持。

本人在高等教育界從事跨領域生命科學、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人才培育超過20年,累計指導博碩士畢業生超過100名,長期關注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與科技產業發展。

猴年新春期許年輕學子加強自我內部投資、時間與計畫管理、及關心國際事務。新世代掌握多元的資訊工具,輔以專業知識與溝通技能定能掌握時勢、創造新局!



張大慈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

由於基礎科技的突飛猛進,全球生技醫療產業也相對蓬勃發展,每年都有許多新藥和新檢驗的開發和問世,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在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如何發揮一己之所長呢?

由於資金,技術和市場之限制,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應當建立以本土疾病為導向的發展策略,善用本土生醫人才,結合產官學研四大領域,各司其職,共結同盟,才能在全球激烈之競爭下,站穩一席之地,以小博大,用最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利國計民生,並促進全體國人之健康福祉。



王玉杯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

首先,在加入TPP的議題論述下,如何營造台灣本土學名藥能永續成長的環境,是一大議題。除了重新審視相關科技法規和健保法外,建議可以仿效日本建立學名藥取代機制,及進口學名藥門檻等措施。

第二,期許政府既然要重視新藥的發展,就應把新藥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切勿到臨床一期或二期就授權給國外,如此一來台灣永遠都無法成為新藥的發明國。

其三,應該要引進「對的」國際專業技術或管理人才,協助台灣企業創新或轉型,快速和國際接軌。

最後,在全球生技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應反觀自己,不容懈怠,時時刻刻提升自己的實力。政策改革要等待,而求人不如求己,改變自己才是成功最快的方法。



李連滋
健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明太祖的開國三策九字箴言,放之生技產業亦然。扎根深厚、馬步穩健、格局遠大才是這個產業發展的王道。

「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頒訂以來匆匆走過20年,8年前立法院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更是為這個產業注入了強心針。

這些年來生技產業可說榮獲政府青睞、股民熱愛、全民期待。期許這個產業不負國人殷望,未來不僅能為社會築夢,更真能使產業獲利,進而使世人受益。



張有德
益安生醫董事長

「政府應建立健全的環境輔助企業創新研發,如訂定重點領域,提供產業發展方向;提升TFDA審核及研擬法規之效率;協助建立研發之基礎建設;提供企業更多留才及激勵機制,以有效吸納國際人才。企業本身也應由上而下建立勇於創新之文化,鼓勵嘗試且容忍失敗。

以台灣醫材之研發及創新能量,若著重產品前期開發,結合台灣最優秀之臨床醫師及工程師,由臨床需求出發,將新創產品帶入proof-of-concept階段,恰可彌補醫材大廠產品線之不足,成為國際大廠之最佳合作夥伴。

在與國際大廠洽談之過程中,推薦台灣本土的優質製造商,藉此創造雙贏,以創新帶動後端製造,期可增加出口貿易、提升人才素質、創造就業率,以擴大產業規模。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3月號...




2016年4月號

瘟神 正敲台灣大門?

每4 年大流行一次的腸病毒正滴答倒數計時,瘟神已兵臨城下,台灣仍然處在無疫苗可用的困境。經本刊深入產、學、研、醫訪查,台灣防疫早已年久失修,政策、預算、法規、疫苗、應急措施,各環節都出現斷層。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